據張家港檢驗檢疫局調查分析,一方面,全球紡織業的研發、技術、品牌等上游生產活動,以及終極產品的物流、批發、零售等下游市場活動,往往發生在境外,而為了保證供應鏈和市場的穩定,避免外部要素發生意外給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張家港市一些企業便產生了向境外上游生產活動和下游市場活動領域進行投資的戰略需求;另一方面,許多國家當前嚴重缺乏資金,形成對外來資本的深度需求,眾多企業紛紛到中國尋找優質買家,而且出價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這就給紡織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實施跨國并購,迅速實現產業升級帶來了百年難遇的良機。
此外,有關資料顯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難得像現在這樣表現出爭先發展紡織產業的熱情,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對紡織品的基本需求還在不斷增長,這對于紡織企業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方面,都同樣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當前,美日歐市場全線低迷,國際需求嚴重縮水,使得全市紡織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們要想方設法擺脫資源、環境、成本、貿易壁壘等因素的制約,著力突破結構性矛盾這一發展‘瓶頸’。”張家港市委黃欽書記鼓勵該市紡織出口企業勇敢地走出去,經受住金融危機的考驗。
走出去:向更高層次進發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內紡織企業發展步履維艱,少數企業甚至破產,張家港市的紡織企業也無一幸免。正是在這樣嚴峻形勢的倒逼下,該市進入了尋求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性拐點。而事實證明,只有放遠戰略眼光“走出去”,才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張家港市紡織工業逐漸形成了規模化和集群式發展態勢,并在國際市場占據了一定的份額和優勢,但是從企業主體“走出去”、自主品牌“走出去”這一層面上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在國際紡織經濟貿易方面的影響力、控制力還遠沒有達到與全市紡織工業規模相匹配的程度。近年來,該市很多紡織企業已不再滿足于原地踏步,紛紛摩拳擦掌,嘗試“走出去”,在更深層次融入全球化經濟格局,到更深層面去發揮作用。
根據張家港市委市政府“走出去”的戰略,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推出一系列服務舉措,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擴大出口,為企業走出去打牢基礎。從今年4月1日起半年內,對出口紡織服裝免費檢測內在質量和安全衛生項目,對獲得免驗資格的張家港市金陵紡織有限公司等企業免收出口產品檢驗檢疫費;為東渡集團、華芳集團、駿馬集團等8家規模企業量身定制檢驗措施,張家港市普坤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的產品遠銷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銷售額達2.6億元。張家港聯宏紡織有限公司上半年出口創匯一項就達到1100萬美元。
走出去:以最佳時機出擊
盡管經濟全球化給張家港市紡織行業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業內人士指出,從政策環境層面看,世界經濟一體化要求我們必須立足和融入國際產業分工布局和國際經濟大循環。而且,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走出去”戰略,積極引導和推動紡織企業對外投資:2008年,我國將紡織品出口征稅收入用于支持紡織企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紡織企業“走出去”;今年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穩定和開拓國際市場”,其中也涵蓋了紡織產業優化升級同“走出去”的內在聯系。從戰略時機層面看,“走出去”面臨難得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融資困難和盈利下降,紛紛收縮甚至撤回海外投資,客觀上為張家港市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騰出了空間。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提醒廣大紡織企業,雖然對于企業“走出去”是否正當時有許多不同意見,但綜合分析當前形勢,建議廣大紡織企業應及時探尋危機中的商機,進一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創造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走出去:須邁過幾道門檻
從張家港市目前的情況來看,“走出去”的紡織服裝企業還是鳳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企業缺乏開拓意識或戰略目光,而是因為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還存在很多現實障礙。
首先,是否具備實力走出去是紡織企業投資海外不可回避的第一道門檻。目前張家港市紡織企業真正“走出去”和有意向走出去的還是有實力、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以張家港東渡集團為例,他們進行跨國經營,海外投資建廠也是經歷了好幾年的時間,包括前期的考察、選址、規劃設計以及后期的建廠、員工培訓、投產等。這些環節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帶著釋放產能、開拓新市場目的的中小企業本來就面臨著經營的困境,要想走出去,還是要掂量一下自身有沒有這樣的實力。很多紡織企業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加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銀行授信基本不看好紡織行業,所以整個行業的資金、技術和生產經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國配置資源能力的提高。
其次,大多數企業對境外投資政策、風險、環境問題缺乏了解、估計不足,這也是阻隔大多紡織企業“走出去”的另一道關鍵門檻。有的企業往往因為不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法律導致出師不利或打退堂鼓。比如張家港市某企業準備整體收購德國一家跨國公司總部和葡萄牙生產工廠,終究因為不諳國際商戰潛規則,竟然在拍賣報價最高的情況下最終落敗于競爭對手意大利公司。同時,由于不同國家政治、文化、產業背景、人員素質等的巨大差異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投資風險,有些看似充滿商機的“樂土”,也可能是布滿危機的“泥潭”,對于缺乏經驗的大多數企業來說,“走出去”便成為紙上談兵,無法落實。
此外,境外投資需要懂外貿和管理并且精通外語的綜合性人才。而人才難找、難派、難留的問題在所有“走出去”的企業中普遍存在。如果沒有過硬的人力資源,企業走出去也只能停留在描繪藍圖的階段。
為此,張家港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針對全市紡織產業鏈條完整、配套能力強和產業集群效應明顯的優勢,積極鼓勵紡織龍頭企業建立境外紡織工業園區或集群化生產基地,為廣大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平臺,推動更多想“走出去”又顧慮重重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加快邁出“走出去”的步伐。
走出去:要整體把握戰略
張家港市外經貿局在調研比對的基礎上指出,紡織行業產業鏈條長,產品門類多,因此涉及的生產經營環節比較復雜,不同企業存在不同的具體情況和問題。企業“走出去”可以有多個出發點,如營銷、研發、品牌運作、原產地多元化、控制原材料、全球化戰略考慮等等。
據已經走出去投資實體的生產企業的經驗,首先在目標市場開設貿易窗口是比較保險的做法。企業可以通過先設立境外貿易公司或者辦事機構,了解所在國的政策環境和市場信息,適時開展新品和技術研發,利用當地專業設計、營銷人員,增強企業和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并形成自身獨特的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為今后開展海外生產奠定基礎。
業內人士還提出了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分類實施的策略:對于大部分普通規模企業而言,重點是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過剩的紡織服裝產能。而其國內企業重點轉向研發、設計,以實現產業升級,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對于易受貿易壁壘影響的化纖布、棉制針織襯衫、化纖制褲子以及棉、毛、化纖制褲子等四大類紡織品,建議積極到東南亞、非洲及東歐這些享受歐美及經濟共同體優惠貿易安排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投資,改變原產地,能夠有效規避貿易風險,擴大生產和出口;對于原料需求量大、產業鏈條完整的規模企業,可以到棉花產量大、質量好的國別地區設立棉花和棉紗生產基地,確保原料長期穩定供應;對于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來說,應到高科技儲量和高附加值領域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發達國家,在當地收購兼并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或建立營銷網絡,以獲取優秀品牌、先進技術、管理人才和銷售網絡等要素,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此外,張家港市外經貿局特別提醒準備“走出去”的紡織企業要慎重做好投資國別選擇,要對目標國的政局、治安、氣候、外交政策、勞動力情況、市場容量、外貿優惠政策及引入外資優惠政策等進行全方面的考量與評估。綜合各種因素看,建議近期可優先選擇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泰國,拉美的哥倫比亞,土耳其,非洲的埃及、南非等國進行投資,這些國家綜合條件相對較好,并各具特色和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