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帶給我們太多的啟示。中國鎖具歷經千年滄桑,中國傳統文化早已賦予鎖擁有雙重身份,它不僅仍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僅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印記,還頗具豐富的時代氣息。 今天,我們借著由山西省民俗博物館、臺灣高雄科技館、大同市博物館和晉城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兩岸“無鎖不談”合作巡回展暨交流會》的契機,欣賞空前絕后的傳世鎖具,感受中國鎖具所帶來的無窮魅力,了解人類的偉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會遇到無數鎖著的門,羅生門、快樂門、天堂門、任意門……每一扇門都會有一把鎖守護著。為了欣賞新奇的風景,感受未知的體驗,就要想法設法打開鎖。然而,人類智慧永遠令人驚嘆:樣子簡單的鎖,內中暗藏玄機。很多鎖絞盡腦汁也很難打開。只有使用正確的鑰匙,尋找正確的方式,才能打開重重機關的鎖,去探知深奧奇妙的未知天地。 鎖,帶給我們太多的啟示。中國鎖具歷經千年滄桑,中國傳統文化早已賦予鎖擁有雙重身份,它不僅仍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僅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印記,還頗具豐富的時代氣息。 今天我們借著由山西省民俗博物館、臺灣高雄科技館、大同市博物館和晉城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兩岸“無鎖不談”合作巡回展暨交流會》的契機,欣賞空前絕后的傳世鎖具,感受中國鎖具所帶來的無窮魅力,了解人類的偉大智慧。
從以石封穴到智能鎖具 中國鎖具誕生至今歷時千載。從以石封穴,發展到繩結鎖物,再到木鎖、銅鎖、鐵鎖,甚至于金、銀、石、骨、牙、玉,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古鎖退出歷史舞臺。中國鎖具的歷史也見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 據記載,遠古人類為了保護及儲存自己收獲的糧食,在地上挖一個洞穴將糧食放入,洞口則用一塊沉重的石塊壓住,以免被他人偷走;這樣的形式就好比是一個上了鎖的保險箱。 在古中國,先民為了保護貴重的財物,亦常以精巧牢靠的繩結系緊,并以獸牙設計出名為“鬌”的工具來解開繩結。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繩結鎖。
迄今發現最早之中國木鎖是出土于約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 中國最早的金屬鎖具出現于青銅器時期,到了春秋時代,鎖具的設計開始復雜化,有些并裝有機關;金屬鎖的大量使用,則始于東漢末年,當時的材料以青銅為主;而到了唐代則已有相當發達的制鎖工藝,簧片鎖的用途日益普遍,除了占多數的青銅制品外,有些則為黃銅、鐵、銀或金制品,其種類、外形及雕花亦日趨繁多;明清時代是古鎖的鼎盛時期,各種質材的鎖具同步發展,而以銅鎖、鐵鎖居多,工藝也更加精巧,在開鎖難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的創新。 在山西民俗博物館公共服務部副主任安海看來:這是一份足以讓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榮耀。 中國古鎖依構造分為簧片掛鎖與組合掛鎖兩大類。簧片鎖為古中國最典型的鎖具,又可依其外形分為廣鎖和花旗鎖兩種。廣鎖中有一種機關鎖。一般人即便擁有正確的鑰匙,一時半刻仍然無法開啟機關鎖,往往令人持鑰興嘆,給予開鎖人極大的智慧考驗。其種類有“迷宮鎖”“四開鎖”“倒拉鎖”“花邊鎖”等。
組合掛鎖大多為銅材且用于箱篋,不需要鑰匙即可開鎖與閉鎖,由于組合鎖使用的密碼多為文字,故又稱為文字組合鎖或轉字鎖。現代密碼鎖的原理便是來源于此。雖然組合鎖的數量與類型較簧片構造鎖少,但有些鎖體結合龍或麒麟等吉祥動物為主題而制作,頗具古中國的文化風俗。 到了近代,鎖具大多數是經由改進或者重新變化西方古鎖的設計而得,依安裝方式可概分為掛鎖、彈簧鎖、單閂鎖、門緣鎖和榫眼鎖等五類。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鎖具的功能與安全性越加完善,其設計與制作也日新月異;此外,鎖具的應用范圍擴大,鎖具與現代人的生活已密不可分。 作為制鎖大國,中國機械鎖的種類繁多,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即使如此,當越來越多的住宅入戶門、酒店、寫字樓開始使用智能鎖時,傳統鎖具正面臨被淘汰或者被革新的命運,比如我們熟知的電控鎖、電磁鎖、按鍵式電子鎖、卡片式電子鎖、生物特征式電子鎖等。而今天,與鎖具有關的新發明仍然層出不窮,比如DL101智慧電子門鎖、PD按鍵密碼鎖、PL2S觸控密碼輔助鎖、智能型觸控按鍵鎖、智能型電子感應門鎖等。
被賦予了豐富人文意義的鎖 從“鎖”的本義來說,不過是普通的生活工具而已。就其功能來說,首先是為滿足人們對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可是在其后又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意義。 能夠“上鎖”與“開鎖”,代表著你對被鎖上的對象(金錢、物品、房屋、人等)有著支配的權力。而這里的“權利”就藉著鎖的使用延伸出去的。 比如:相傳起源于11世紀末歐洲的貞操帶。據說,當時東羅馬帝國多次組成十字軍東征,與回教徒做爭奪圣地之戰,為了保護婦女不受侵害,因此發明了貞操帶。此外,中世紀時的歐洲,男主人在出遠門之前,也會在妻子身上系上貞操帶,鑰匙則由男主人的親信或好朋友保管;此舉代表了當時的男人對妻子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力。 還有,中國古代官鎖,傳達出政府的公權力;手銬則是代表了一種公權力伸張。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歐洲宮廷的管家隨身配戴著一把宮廷御侍鑰匙,這些鑰匙裝飾富麗,有時還飾以主人的畫像或是家族徽章。這種鑰匙不具實用的功能,但表示了一種地位的象征與特權:擁有這把鑰匙的人能夠打開通往皇宮的大門。 當鎖擺脫了實際上的功用時,反而有了更廣大且多樣的意義:成為一種表達情義的工具,反映了人們復雜的心靈世界,表達了人心中的種種期望,并串成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人們常說的“心鎖難開”。這里的“心鎖”表達了人們心情與感情狀態上的封閉與沉寂。 再比如,在唐代,人們用鑰匙來分別未婚與已婚的女子:“出門者帶鑰匙者”指已婚女子,“出門者未帶鑰匙者”指未婚女子。 在以前的歐洲,當男人喪妻之后,如果將鰥夫鑰匙(一種小巧玲瓏的銀鑰匙)栓在懷表的表鏈上,就表示:他想找一個新的妻子。 鎖具中蘊含著深厚的吉祥祈福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鎖匠人們汲取精華將其寓意于鎖的設計中,讓中國古鎖蘊含了深厚的吉祥祈福文化。 廣鎖指橫式鎖具,多用于門、柜與箱上。其鎖體刻花常見的圖樣有吉祥物、人物、文字、山水、花草、及其它事物,不僅拙中藏巧、樸中顯美,亦顯示出古中國特有的風格與民族語言。而刻于鎖體上的文字鮮明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期望,如:福如東海、功名百代、狀元及第、五子登科、金玉滿堂、梅開五福、紅梅結子、一本萬利、百代千秋、同心永愛、如月之恒、福、祿、壽、喜等;部份則刻有詩詞,蘊涵濃郁的文藝氣息。 此外,有著各式各樣外形的花旗鎖,除了含有特定的寓意與吉祥之意外,亦兼具裝飾功能。再者,花旗鎖大多為銅質,鐫雕洗練,工寫兼蓄,作工精致傳神,頗富民族傳統色彩。 花旗鎖最早、最普遍的外型為魚形,據推斷于漢代即已出現,漢代的《芝田錄》解釋:“門鑰必以魚,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因為魚兒的眼睛不會閉上,可善盡看守之責。 還有代表尊貴、吉祥、富有的“龍鎖”“麒麟鎖”,代表福氣的“蝙蝠鎖”,代表長壽的“烏龜鎖”“鶴鎖”,代表事業升騰的“猴鎖”,祈望財富來臨的“狗鎖”等。還有部份鎖的外形宛如一尾蜷曲的蝦,因而名之為“蝦尾鎖”,一般用于水道、倉庫,意為游刃有余、好運連連。 中國鎖具中還有一種外形呈圓柱狀,體似水桶,鎖梁上部像水桶把手,底部拖個尾巴,鎖體表面刻有“百家保鎖”四個字的古鎖。這一古鎖屬民俗器物,材質為金、銀、銅等。相傳此種鎖具乃是民間百姓生兒育女時,向百戶鄰家募款請工匠所打造而成,因此俗稱“百家鎖”,也叫“長命鎖”。這把鎖從古至今都承載著人們希冀“鎖”住生命,孩子平安健康長大的美好愿景。許多兒童從出生不久起,就掛上了這種飾物,一直掛到成年。在山西則有12歲開鎖的成人禮。 鎖具中蘊含著嚴苛的等級制度文化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制定了嚴苛的等級制度。這一制度在鎖的鑰匙孔上也有所體現,按官職遞增,不同階層的人有著自己適用的鑰匙孔形狀。再者,制鎖工坊皆按官府的規定行事,不能僭越。 中國古鎖的鑰匙孔形狀多為漢字造型,即有:一、上、下、土、工、士、山、古、而、吉、尚、喜、壽等形狀。
孔狀為“一”字者,是庶民百姓所使用的鎖具;為“士”字者,是讀書人、士大夫所使用的鎖具;為“吉”字者,是達官貴人所使用的鎖具;“喜”字用于婚嫁,“壽”字則用為祈求建康、長壽。而帝王、將相、太子、王公、皇妃、公主等,則另有標志。 有些古鎖是以其鑰匙孔的形狀來命名,如鑰匙孔呈“一”字形者稱為“一字鎖”;鑰匙孔呈“士”字形者,稱為“士字鎖”。鑰匙孔呈“壽”字形的鎖具,則稱為“壽字鎖”;壽字鎖的鑰匙為一個壽字或兩個壽字,利用壽字的構形擠壓鉗制彈簧片的作用開啟,設計獨特,用來祝頌萬壽無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