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具,不僅具備上鎖與開鎖的功能,脫離現實作用后,它還有更為廣闊且多樣的意義。在看似簡單卻內涵“乾坤”的鎖具中可以尋找古人的智慧,同時它也能作為一種彰顯情意的工具,表達人心中的種種期望,串聯成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由大同市博物館主辦、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承辦的“兩岸‘無鎖不談’合作巡回展暨交流活動”即將以科學工藝的發展為主軸,配合生動的展示手法,從古代鎖具、近代鎖具、現代鎖具、鎖具與生活、鎖具新發明、鎖具的制作等方面,解讀鎖具復雜的機械設計背后所蘊含的人民智慧。本次活動為山西省文物局推出的山西文物系列巡展工程之一,已在省城太原和晉城相繼開展。11月初,市博物館將通過實物展覽、研討會、社教活動等不同形式,詮釋鎖具不僅僅是門上的藝術,也是生活中的藝術。“大同新聞網”也會一路“鎖”定,為網友揭開奧妙。
其中,“無鎖不談——鎖具特展”于11月5日至12月5日在市博物館臨展廳展出,展覽中除了能見到古代鎖具、現代化鎖具,一些來自臺灣的利用面部、瞳孔、指紋、脈搏等生物特征來解碼的高科技電子鎖具,也會讓人大開眼界。
一直致力于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歷史文明、宣傳文化藝術的市博物館,除亮相于臨展廳的鎖具展覽外,還將以展覽為媒介、以活動為契機,從11月4日起,邀請臺灣和山西學者與我市文博工作人員開展為期4天的研討會,并結合鎖具的歷史現實意義以及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價值,利用講座的方式為本地學生組織5場左右傳播文博知識的社教活動,通過兩地這場難得的交流,幫學生透過泛著滄桑的古鎖和蘊含創新的科技鎖,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蕭國鴻博士介紹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鎖具的國家之一,據出土文物考證和歷史文獻記載,鎖具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在古代鎖具的背后,有很多值得去研究和發現的東西。木鎖是古中國最具體的鎖具,可追溯至5至6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西周時已出現青銅鎖,但這類鎖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用到的;漢代出現了鐵鎖,自此鎖具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唐朝時期,鎖具的材質更為豐富,出現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鎖具;到了明代,鎖具的品類更加廣泛,不僅僅用來鎖住家門,還有首飾鎖、刑具鎖,以及款式各異的花旗鎖;清代至民國期間,鎖更多地融入了民俗生活,代表著當時的地方文化。山西很多地方都還有“開鎖禮”,在12歲時舉辦,象征已經進入少年,向成人成材的方向發展。古時候,很多能工巧匠還創造性地把反映民俗風情的吉祥圖、書法及文字雕刻在鎖體上。如“金玉滿堂”、“長命百歲”、“五子三元”、“壽富貴康寧”等字樣,體現了人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目前收藏市場上留有的很多魚形鎖,則傳達了古人“年年有余”的美好韻意。 |